
科摩羅醫生下鄉逐村進行宣講 受訪者供圖

抗瘧員逐戶派發藥品監督服藥 受訪者供圖

科研團隊救助非洲兒童
受訪者供圖
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產業園主任助理鄧長生,是青蒿素抗瘧團隊中的一員。
"2005年我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就讀研究生,師從宋健平教授,專業是中醫臨床基礎,研究課題就是瘧疾防治。說實話,當初進入青蒿素抗瘧領域,只是為了能順利畢業。"但他怎么也沒有想到,這個非常"權宜"的選擇,卻讓他奉獻出了人生最好的十年時光。從柬埔寨到科摩羅,在非洲他一待就是8年。
羊城晚報記者 黃麗娜
說服
三萬人吃中藥
2006年3月,鄧長生第一次出國了,目的地是柬埔寨。"從那時候起,我成為了青蒿素抗瘧團隊中的一名一線人員,真正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‘實戰'中。"2006年12月,他帶著在柬埔寨積累的寶貴經驗,直接轉戰科摩羅——他未來8年真正的"戰場"。
令他有點沮喪的是,奔赴戰場的路途都異常艱難。"我從廣州先到香港,從香港飛埃塞俄比亞,再從埃塞俄比亞飛坦桑尼亞,再到最終的目的地科摩羅。全程花了一個星期。因為這些都是相對偏僻的地方,航線少、航班少,在埃塞俄比亞等轉機都等了三天。"
鄧長生在科摩羅的角色,是一名現場執行者,"整個‘全民服藥'治療方案的設計者是李國橋教授和宋健平教授。我的工作就是把他們的方案落實到每一個人。也就是說,60天里,讓規定區域內的每一個人,在每月統一的兩天時間內,三次服藥,完成治療。"
知易行難。團隊在科摩羅打響的第一個戰役,是人口3萬多人的莫埃利島。3萬多人,同時服藥,這是一個什么概念?在鄧長生的設想中,最難的應該是組織,"我們雇傭了300多名當地人,一部分是發藥員,每人負責200個人的發藥,看著他們吃下去,并且做好記錄。還有一部分監督員,監督發藥、服藥情況。"
這個浩大的工程,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精心布置,"最簡單的環節,比如發錢。當地很少銀行,發藥員、監督員、司機、中午負責發放盒飯的服務人員,都是臨時雇員,需要現金結算。我們的會計只能隨身背著幾百萬當地錢,到處跑。"
但其實,最難的部分,卻是怎么讓3萬人同意吃藥。"科摩羅人對中醫藥是完全沒有概念的。我們覺得拿了這么好的東西來,是為了你的健康,但是人家并不理解。只能一點一點通過宣傳來做好說服工作。"方案計劃用1個月時間來做宣傳發動,但實際上,鄧長生他們花了4-5個月的時間才真正讓3萬人相信青蒿素的治瘧療效。由于"全民服藥"的治療方案和世界衛生組織在非洲國家推廣的治瘧方案非常不同,鄧長生他們又花費了大量時間與科摩羅醫務人員溝通以達成共識。"計劃2006年12月啟動的項目,實際上到2007年11月才真正實施。"
從莫埃利島,到昂島,到大科島,8年的時間里,在這支青蒿素抗瘧團隊的不斷努力、堅持下,科摩羅全境通過全民服藥,實現了瘧疾年病發率減少95%,瘧疾零死亡的巨大進步。
頂住
傳染病不回頭
鄧長生很少提及非洲當地生活的艱苦。但實際上,科摩羅在2010年前沒有互聯網,到現在都沒有電視信號。在飲食上,當地人以玉米、木薯為食,一兩個星期不吃蔬菜很正常,其實就算有錢也買不到蔬菜。在生活上,停水停電是常態,洗澡水的顏色通常都讓人"不忍直視"。
隊員們經常說,在這里才能充分體現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,"沒有菜,我們就從國內帶種子過去種。因為科摩羅是火山島,沒有土。要種東西前,需要先買土。買了土、播了種,發現老是不發芽,后來才注意到,小芽一發出來,就被當地的蝸牛吃掉了。于是又想到用塑料袋包住新芽。"
這是一群醫者,但是當地不潔凈的飲用水,卻讓每個隊員都有過身患傳染病的經歷。"莫埃利島項目,我們先后去了最少6批隊員,不少于50人次,最多的時候營地有14個人常住。在以后幾年中,不斷有成員過去,但是患病一直沒有辦法解決?;魜y、登革熱、痢疾等流行病揮之不去。去年年底,臨回國前,還有一個同事因為登革熱發燒了兩個星期,只能連續幾天打點滴上飛機。國內很簡單就可以治療的疾病,在當地因為缺醫少藥,都成了很危險的情況。"
鄧長生對隊員們別的要求沒有,只有一個:就是保護好自己,不要受到傷害,"一兩個女孩外出是不允許的,必須要兩個以上男隊員陪同。在非洲接近8年的時間,雖然小事不斷,但沒有出過大問題,我真的感覺很慶幸。"
這個團隊,扎根艱苦的地方,但是年齡結構卻出奇的年輕,40多歲的宋健平已經是年齡金字塔的塔尖,大量在一線做實際工作的,都是剛走出校門不久的80后、90后,也正是成家的時候,"就算在非洲奉獻幾年,最后總要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。所以這8年來,迫于家庭各方面的原因,團隊陸陸續續有人進來、有人出去,就像一個水池,有進水口、有出水口。"但讓鄧長生慶幸的是,核心成員一直沒有變化。李國橋堅持下來了,宋健平堅持下來了,他也堅持下來了,"更重要的是,我后面也還有人跟得上來。這就是傳承吧。"
在遠離祖國的角落,冒著生命危險、拋家棄子,做一份大多數人都感到很陌生的工作,是什么在支撐這種傳承?
鄧長生講了一個故事——很多人覺得瘧疾已經是一種很陌生的病了,但在中國,每年還是約有20人因為瘧疾死亡。大多數都是輸入性的,比如從非洲回來的人,體內帶了瘧原蟲,經蚊子傳播后,讓國內的人染上。因為對這種病癥不熟悉,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,導致沒能得到及時的治療。我認識一個人,40多歲正當年,是內地某市的一個領導干部。2011年去非洲訪問了一個星期,回來后染上了瘧疾。因為誤診,就這么去世了。這本來是一個幾片藥就可以解決的病。我不希望更多的人這樣無辜死去。
"我做這件事,一方面,減少瘧疾在非洲的肆虐,拯救更多人的生命;另一方面,也給國內敲響警鐘。參與青蒿素的抗瘧團隊,體現了我個人的社會責任和個人價值,這是讓我想起來自豪的事。"鄧長生有個5歲大的女兒,他的愛人也是抗瘧團隊中的一員,在科摩羅堅持了3年。"這也是個傳承。我師父的愛人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,我的愛人也非常支持我。沒有家庭的支持,可能更難堅持吧。"
名詞解釋
青蒿素
——青蒿,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中醫認為,青蒿味苦、辛,性寒,歸肝、膽、腎經,具有清虛熱、退骨蒸、解暑截瘧的功效?,F代研究證實,青蒿、黃花蒿兩種都含有抗瘧成分青蒿素。生藥和青蒿素都可抑制瘧原蟲發育,而直接殺滅瘧原蟲,有一定降壓解熱及抑制皮膚真菌的作用。